• 【保養品的活性成分,濃度越高效果越好嗎?】

    【保養品的活性成分,濃度越高效果越好嗎?】 2018.11.19

    化妝品使用的成分,凡涉及療效者,必有使用濃度上的規範,或者根本就不得使用於化妝品。(例如不得使用的:對苯二酚、維生素A酸、類固醇、荷爾蒙。例如限濃度使用的水楊酸、果酸。)
    而凡是被允許可使用於化妝品,又不限定添加濃度的成分,即屬於各國衛生管理單位認為的無安全疑慮或不具療效性的成分。所以,就不會去「限量」只能加多少

    從【配方組成】的概念來說
    配方裡的水(或即便是油或其他溶劑),對物質的溶解度,是有極限量的。好比,鹽很容易溶在水裡,但也有一定溶解量的上限。
    所以,化妝品配方「能承載的溶解總量也有其極限」,特別是水溶性成分,當總濃度偏高的時候,很難去增稠為精華液。(公開說悄悄話:具稠度的透明精華液類產品,聲稱含高濃度的某成分,屬於騙局者居多。消費者別太相信,配方師更別以為是膠質選擇錯誤的問題)

    從【有效濃度】的概念來說
    大家常議論:「一款保養品裡加了十幾二十種成本不斐、效能高超的活性成分的精華液,但一瓶不到百元的售價,這究竟是怎麼辦到的?推測其中有蹊蹺。」
    是的,當售價撐不起它的奢華成本時,就可以大膽臆測這裡頭的活性成分,添加量恐怕是很低很低的。活性成分的濃度太低,硬是要找到好處的話,大概是「不會讓皮膚過敏或有負擔或產生使用不耐症」。但任何成分,即便是抗痘的抗菌劑,都得有合理的濃度支撐,才會有效。加量越是低於有效濃度,越是效果無望的空談。

    從【成分種類】的概念來說
    維他命C、果酸、美白成分等,屬於需要添加到個位數百分比例的濃度,才談得上可被期待的效果。
    但如果是胜肽類、生長因子、藍銅胜肽、類雌激素,是屬於只需要(或只適合)添加幾個ppm,就能發揮最大效果的濃度了。
    若以上述的兩類活性物的有效添加量為例來比對,那反差肯定是很大的。
    一般型態的劑型(例如化妝水、精華液、乳霜),胜肽類的真實添加比例,絕對低於常用的防腐劑。換句話說,胜肽的有效濃度原本就是極低微的,成分出現在「全成分標示欄」的最末尾是正常的。
    那些強調「加了幾個百分比」的胜肽原液或精華液,是把顧客當外行騙罷了!
    有時候也挺尷尬的,品牌端自己也一樣是受騙者,是被生產工廠欺騙在前的。
    一層騙一層,上游騙中游,中游騙下游。原料商騙工廠,工廠騙品牌商,品牌商騙消費者。一路騙,就鬧出大笑話了。到了網紅、意見領袖、記者,所接到的「知識點」,其實早已是變形的體無完膚偽知識、假科學。

    思慮分明,拒絕被騙
    保養品要具有合理可被期待的保養價值,應該尊重每種活性成分的有效添加量,誠懇實在的加足。即便是配方技術再好、運用了傳送載體、滲透技術、穩定化技術,也必須有合理濃度的活性成分支持才成的了事。
    除了懷疑成分未達有效添加量之外,另一種擔心是加量超級大,最典型的是「左旋C類」,10%的小意思,20%的真不少。因為文獻數據表示20%效果最好,所以商品就跟著追高濃度。搞得市面上的「左旋C」,已經到的10%以下濃度,被視為濃度低,乏人問津的怪現象了。
    憑良心說,添加量是很重要,但「實際能滲入的量」才真重要。
    食物端到眼前,嘴巴不張開,沒機會下肚。(不是濃度高,就等於塞得進皮膚)
    吃的不夠多,肚子飽不了。(塞得進皮膚,量卻很不足,效果就不足以啟動)
    食物放太久,吃進肚子也不營養了。(量要多、能滲入、還得保有高活性才行)
    這些細微處,當然不是消費使用人能判斷與察覺的。卻是配方研發人,在配方設計上可以掌控的。
    所以,如果你只是個消費者,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提高聰明度。
    如果你是品牌業者,這篇文章,能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價值。
    如果你是配方師,這篇文章,能幫助你確認自己的專業知識的足或不足。




    1.本站文章著作權,屬【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所有。
    2.引用文章需註明【作者:張麗卿老師】、【出處:本文章之對應網址】,並且【不得改變本著作之內容】。
    3.引用文章,需先獲得本公司【書面同意】與【授權】。(敬請參考【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著作授權辦法】
    4.未依上述(2)(3)程序刊登文章,將依【侵犯著作權法】,螢幕拍照後,逕行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