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太冷,擦{滋潤一點的乳霜}就對了?】 20161219
多數人,到了天氣冷颼颼或天乾物燥時,會改擦滋潤一點(其實就是油些)的乳霜來呵護緊繃到快乾裂的皮膚。
寒流一來(在台灣,大概15℃以下都稱寒流了),皮膚就一整個不出油了。毛孔裡皮脂的流動溫度,至少得17℃以上才會是液體可流動態樣。
15℃以下的天氣,人在戶外活動,從毛孔而來的「補油系統」就開始處在罷工狀態。而當皮膚上少了「表面皮脂膜」,不只水分容易散失,寒氣逼人時,皮膚少了油脂遮蔽,無法保暖,也較容易凍傷皮膚。
熱水是皮膚更乾燥的陷阱!
偏偏天氣冷時,人特愛洗熱水澡、臉也特愛用溫熱一點的水來清潔。這熱水,可真是沖刷掉「角質層板間細胞間脂質」的大助力,所以,天氣一冷,皮膚既受到環境力威脅,又可能因為你的清潔方式不對而使情勢更加緊張。
別緊張,耐心看完這篇文章,冬天的皮膚就有救了。
我用圖片來表達皮膚表面皮脂膜、角質細胞間脂質、毛孔皮脂腺脂質,不同的三者,固守在皮膚的位置。
顯然,夏天、溫度高、皮膚容易出油的時候,皮脂腺分泌的脂質是絕對有餘,甚且令人困擾的。冬天、溫度低(皮膚接觸在15℃以下的環境溫度),皮脂腺脂質則絕對是不足的。
表面皮脂膜的組成,細胞間脂質vs皮脂腺脂質的比例是多少?
答案是5:95。
所以,無庸置疑地,冬天要補的「滋潤度」,絕對是補這95%的不足,只有少少5%要補細胞間脂質的流失。
聰明些,洗臉洗澡的水,記住不要太燙(越燙,細胞間脂質刷洗掉越多,保濕工程越是難達標)
皮脂腺脂質&細胞間脂質的主要成分,有不同嗎?
當然不同。
皮脂腺脂質,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角鯊烯、蠟酯、膽固醇。
細胞間脂質,主要成分是神經醯胺、脂肪酸、膽固醇、磷脂質。
多數人「被洗腦成」滋養保濕乳霜,含有神經醯胺或角鯊烯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成分多被忽略了。
其實,如果只是幫皮膚蓋條「油脂被子」禦寒,那麼礦物油、凡士林、矽靈,就可以了。但真要對皮膚好,補充流失的細胞間脂質、建構適膚性良好的皮脂膜,那麼三酸甘油酯、角鯊烯、蠟酯、神經醯胺、脂肪酸、膽固醇、磷脂質,就都一樣重要,越是齊全越好。
植物油在滋潤乳霜裡,扮演的又是哪一種角色?
一般的植物油,主要替代補強三酸甘油酯與脂肪酸。植物油中多含有植物固醇,但其含量屬微量,不足以形成具體的護膚量來替代膽固醇。
角鯊烯(Squalene),也只是皮脂成分裡的一個,也只是在冬天皮膚缺脂時需要,護膚價值沒有品牌包裝的那麼神奇。更何況多數品牌用的不是角鯊烯而是角鯊烷(Squalane),兩者的親膚性與對肌膚的意義大不同,簡單說「差一個字母,差很大」。
油度與塗抹量,應該多少才足夠?
如果您已明白且挑對了冬天的保養乳霜,那麼該塗多少量才足夠禦寒呢?
以一款高油度(20%油)的保濕乳霜來說,塗在皮膚,在水分蒸發後,約30~35%會留在皮膚上。這除了油的部分,還會有乳化劑、保濕成分、水性護膚成分、修飾劑等。
就20%的油來說,全臉一次擦約半顆花生米大(0.5cc),15~20℃的環境溫度下,這樣的量就足以補強皮脂腺脂質之不足了。
而當環境溫度降到0℃甚至更冷,全臉一次擦約1.5顆花生米大(1.5cc),這樣的量,已足以成為夠厚的表面皮脂膜,再多再油其實都是多餘的、且成為皮膚悶不透氣的新負擔。
1.本站文章著作權,屬【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所有。
2.引用文章需註明【作者:張麗卿老師】、【出處:本文章之對應網址】,並且【不得改變本著作之內容】。
3.引用文章,需先獲得本公司【書面同意】與【授權】。(敬請參考【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著作授權辦法】)
4.未依上述(2)(3)程序刊登文章,將依【侵犯著作權法】,螢幕拍照後,逕行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