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妝品有螢光反應!源頭與風險,追追追!】

    【化妝品有螢光反應!源頭與風險,追追追!】 2017.06.23

    照片裡的瓶子怎麼了?


    發出淡淡紫色的1白色內杯、2白色內蓋、3白色墊片、4白色內杯蓋。
    這就是所謂的「塑膠容器添加螢光增白劑,在紫外燈下的螢光反應」。
    這有安全風險?
    多數的白色塑料瓶以及白色塑料配件,添加螢光劑以增白增亮,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所以,確實是還沒到達需要大驚小怪的地步。
    既然如此,那需要討論它嗎?
    螢光反應被討論,是因為「民眾因不明原因而害怕」、「網路信息偏頗、媒體負面報導」,導致消費者因恐慌而排斥、導致製造者無所適從,甚至也有不少品牌「藉機以『產品不含螢光劑』來大為宣傳」。
    所以,得正言它!


    這張照片,又怎麼了?
    上面那張照片的四個部分(1,2,3,4),「都會」與裝填在裡頭的「料體」接觸。而這料體是「原本沒有螢光反應的乳霜」。當長久放在有螢光反應的瓶器裡,最後1.白色內杯的螢光劑滲出到乳霜料體裡,接觸到2.白色內蓋的料體有大量的螢光劑轉移到乳霜來了。

    以上的事實,不是要你學到害怕,而是讓你學到以下五點:
    (A) 白色塑料添加螢光增白劑,不是不行,但是「必須」確認這些螢光劑「不具遷移性」。
    (B) 塑料裡螢光劑會不會遷移?遷移量多或少?跟「內料的性質」大大有關。不是看到瓶子有螢光反應就先破口大罵無良。
    (C) 以塑膠材料而言,所添加的螢光增白劑屬於油溶性質。所以,若所裝入的內料是油膏、乳霜、油性溶劑,含有小分子非極性油、含有乳化劑、含有香料、含有防腐劑、含有脂溶性色料、含有小分子油性紫外線吸收劑等等,其溶出螢光劑的機會越大。
    (D) 所以,白色塑料瓶,裝的如果是化妝水、水性清潔類、水性精華液、水性保濕凍膠等低油、低香精添加的產品時,其相對螢光劑溶出的機會就小。
    (E) 如果產品因為接觸了瓶器溶出螢光劑,致使內料具有螢光反應。這時候,才有必要「要求瓶器廠解釋所使用的螢光劑的真實成分名稱,以及對人體與皮膚的科學安全報告」。

    有沒有辦法先行測試?
    包括:瓶器不要螢光反應、有添加螢光增白劑的瓶子會不會被內料溶出?
    研發人員、品管人員,可以這樣做測試:
    (a) 先確認料體本身是無螢光反應的。
    (b) 將料體裝入「有螢光反應」的瓶器中,同時讓內料與內蓋、墊片、杯蓋等不部位充分接觸到。
    (c) 將裝好內料的完整品,放進45℃的恆溫箱一星期,再拿出來,道出內料,放在無菌操作台上與原來的內料相比較,利用殺菌的紫外燈來直接觀察螢光劑有無遷移到料體上來。也可用驗鈔筆來觀察,一樣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

    給化妝品品牌商、化妝品生產工廠的建議:
    化妝品容器摻入過多的螢光增白劑,後續問題多!
    奉勸各位,只要在紫外燈下有螢光反應的瓶器,不要用!
    這是個負面信息光速傳播,正面信息鴨子划水的時代。有螢光反應的瓶器與配件,不只是白色塑料瓶,其他粉綠、粉紅、粉黃、粉藍等塑料瓶,也多習慣加入螢光增白劑來提亮質感。
    真理只能跟同一條船上的人說,對消費者來說,「真理」等於「推諉責任」、等於「死不認錯的狡辯」。
    所以,不必因小失大,大費力氣、毀掉商譽,甚至弄到品牌陣亡!

    給消費者、看到螢光就想像自己被癌症纏上的人:
    理性與感性間,原本就無法劃上等號。你若喜歡雪白的塑料瓶,就得有空間接受它可能會有螢光反應。
    而對螢光反應,也要有文明人的認知,才能在反應你的情緒時,表現的有文化一些。

    ① 有螢光反應,不等於是添加了螢光增白劑。

    ② 螢光劑也有「非遷移性」與「可遷移性」之分,

    ③ 螢光增白劑的毒性,沒有科學定論。我們只能說,工業用的螢光增白劑,可能夾雜很多不純物,而這些不純物一旦被料體溶出,對皮膚與人體的危害,是難以預估的風險。

    ④ 目前的法規規範,主要在「食品容器不得添加螢光增白劑」,其立意點主要也是因為螢光劑容易溶出到食品中,為確保健康而規定不得使用,並非是確定螢光劑對人體絕對有害。

    ⑤ 螢光反應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質也不少,並非都來自螢光增白劑。譬如:精油類,當提取的精油,主要成分為萜類化合物(單萜,倍半萜烯和雙萜)時,在紫外燈下就會有不同程度的螢光反應。典型有螢光反應的精油,像是野生洋甘菊、薰衣草精油。這兩款精油可是大家公認的溫和抗敏舒緩的精油代表呢!你會認為他們有螢光反應,所以會致癌會刺激皮膚?






    【不是有螢光反應,就有毒好嗎?】


    張老師談螢光反應---
    1. 螢光增白劑(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能夠吸收紫外光區約330~380nm的電磁波,並在可見光區400~450nm發出藍綠光。
    2. 當物質受到紫外線照射時,其中某些特殊的化學鍵會被紫外線激發,若被激化的能量轉換成肉眼可見的可見光釋出,就可稱為「螢光反應」。所以,有螢光反應,不等於就是含有對人體有毒的螢光劑。在自然界甚至是人體組成的胺基酸中,具螢光反應者亦不少。
    3. 規範上,將螢光物質分成二種,一種是「非遷移性」螢光劑,通常跟材料溶為一體,像是塑料類,不會因為使用過程溶出,因此對人體無害。
    4. 另一種是「可遷移性」螢光劑,指添加在製品中,會經由洗滌、流汗或與皮膚黏膜等接觸而被人體吸收的螢光劑。
    5. 可遷移性螢光劑,是目前添加在香皂中的主要類型。因為不是皮膚的友善成分,因此普遍有著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的疑慮。
    天然礦物粉體本身,就有不同程度的螢光反應了。譬如頂級的玉石,俗稱翡翠,紫外燈下就呈現:無~強的螢光反應!目前有不少礦物粉體(像是雲母、二氧化矽等)為了要使具備更好的透光增亮效果,常會作表面鍍膜處理,這類粉體在太陽光下有增白效應,在紫外燈下就會有螢光現象。但因為不溶於油、水、溶劑…,對皮膚絕對性的安全。

    天然成分,像是薑黃素(老薑根萃出物)就具有螢光反應。螢光反應的物質,有其結構上的特色,不是螢光反應就有毒。

    以下為具螢光反應的典型物質,您看得懂嗎?這包含了很多天然成分、有益健康的成分、有益皮膚的成分。
    什麼都怕,真是自己嚇自己,沒意義。

    1.Triazine-stilbenes (di-, tetra- or hexa-sulfonated)三嗪二苯乙烯類化合物。例如:4,4’-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衍生物體結構
    2.Coumarins香豆素
    3.Imidazolines 咪唑啉類化合物。例如:咪唑啉類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
    4.Diazoles 二氮二烯伍圜 。例如:重氮鹽染料
    5.Triazoles 三氮二烯伍圜
    6. Diamino stilbene sulfonate 二氨基芪
    7.Biphenyl-stilbenes
    8.Benzoxazolines
    9.Distyrylbiphenyl




    1.本站文章著作權,屬【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所有。
    2.引用文章需註明【作者:張麗卿老師】、【出處:本文章之對應網址】,並且【不得改變本著作之內容】。
    3.引用文章,需先獲得本公司【書面同意】與【授權】。(敬請參考【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著作授權辦法】
    4.未依上述(2)(3)程序刊登文章,將依【侵犯著作權法】,螢幕拍照後,逕行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