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品的液晶乳化科技,說清楚講明白】 2018.09.28
液晶乳化科技(Lecithin Crystal、Liquid Crystal Emulsion),是化妝品界很喜歡標榜的「高端技術」。對消費者來說,越搞不懂的,感覺就越高端;對銷售者來說,練就一身化腐朽為神奇的「以知識為名」的行銷包裝功力,能讓玄學與科學無縫接軌的便是高手;對配方者來說,不容自己去吸收那些被原料端扭曲過的知識,才能跳出商業改造過的假知識圈。
液晶乳化,喜歡標榜傳輸滲透科技,真相又是什麼呢?
先說說保養品吧!
任何劑型(固體乾粉劑除外)的保養品,都可輕易的吸附或濕潤角質層,達到最基本的保濕、防護作用。
但若對保養品裡的某成分功效起了「貪念」,想獲得好處。除非,能將這成分送到皮膚的目的區,才能坐等其成的。
所以,保養品要有保濕/防曬/抗污染之外,須要進入皮膚活細胞區才能展現實力的效果(譬如美白、抗老化、抗敏等),其手段跟藥物所討論的經皮傳送技術是相同的概念,甚至是相同的手段。只不過,有些手段限於醫療用,保養品領域不被允許。
再來談談藥物吧! 藥物探討的是「如何提高經皮滲透率」,用的手段很多,像是利用儀器協助的超聲波導入法、離子導入法、電穿孔法、微針技術、雷射等。
藥物也慣用化學方法提高滲透率,像是添加經皮促進劑在配方中、對藥物成分進行化學結構改質。
藥劑學裡,則慣用脂質體(例如Liposome)、微乳液(Microemulsion)、微胞(Micelle)等來提高藥物被利用的效率。
再回來談保養品!
化妝品討論的點,其實也是「如何提高經皮滲透率」,從藥物應用的範圍再加以縮小的話,就只剩添加經皮促進劑(即滲透助劑)、脂質體、微乳液與微胞,這四種。這確實也是比較有科學論點佐證滲透效果的手段。
但化妝品配方界(當然是從原料供應商端先颳起這種討論風)特愛標榜「微乳液」、「液晶結構乳化體」、「奈米乳液」。以乳化液滴小、脂雙層液晶結構「更容易穿越細胞間脂質」為說法。
究竟乳化液滴的大小,對「穿越角質層」的影響有多大?
但究竟得多小,才能取得機會的門票呢?
譬如,要讓球滾進高爾夫球洞,最基本的概念是「小於高爾夫球」者皆能進洞。
那要滾進皮膚角質層缝隙的大小又是多少呢?門檻是:50奈米以下才有機會。
這下問題出現了~
(1) 一般乳液:稱為巨乳(Macroemulsion),液滴 > 1000奈米。透過高速均質攪拌,液滴有機會在100~1000奈米之間。
(2) 微乳液(Microemulsion)跟微胞(Micelle)的定義與大小相似,液滴有機會在5~100奈米之間。
(3) 液晶乳化體:乳化液滴,與巨乳是一樣的。
所以,真進得了角質層這道牆的,是 (2)。液晶乳化,脂雙層結構的乳化液滴,比高爾夫球大,沒機會進洞,所有的好,對皮膚來說,都是白搭。
液晶乳化的價值?
形成液晶乳化的功臣是「乳化劑」,也就是說,乳化劑選對了,一切就對了。
乳化液滴的大小,所謂的巨乳化或微乳化,是乳化設備,機械力與乳化操作條件決定的。
液晶乳化做出來的乳霜,質地觸感上、保濕效果上,比一般巨乳好。但不等於液晶乳化的乳霜比較低刺激、友善環境或安全護膚。
簡單的結語是:
乳化就乳化,安全友善的乳化劑,對皮膚才有保障。目前市面上的乳化類保養品,選擇可形成液晶結構的乳化劑來製作,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了。液晶乳化沒有不好,但把它說的太好太神奇太高科技,有時,還會懷疑它的是消費者,相信它的反而變成是配方者,這就真的不妙了。
1.本站文章著作權,屬【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所有。
2.引用文章需註明【作者:張麗卿老師】、【出處:本文章之對應網址】,並且【不得改變本著作之內容】。
3.引用文章,需先獲得本公司【書面同意】與【授權】。(敬請參考【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著作授權辦法】)
4.未依上述(2)(3)程序刊登文章,將依【侵犯著作權法】,螢幕拍照後,逕行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