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醯胺,好在哪裡?】

    【神經醯胺,好在哪裡?】2019.01.19

    神經醯胺對皮膚怎麼個好法?
    大家(商家&各路專家)都說,神經醯胺是「角質層細胞間脂質」的主要成分占約50%,是最重要的保濕成分。要一般人看懂這名詞,其實挺費力的,咱就趣味化些,先來個說文解字吧!
    名詞賞析一:“角質層”細胞間脂質
    嗯!是死的、覆蓋在皮膚最頂層的屋瓦片~角質層
    名詞賞析二:“角質層細胞間”脂質
    嗯!就等於是屋瓦跟屋瓦間的縫隙
    名詞賞析三:“角質層細胞間脂質
    嗯!夾藏在屋瓦跟屋瓦間縫隙的油性成分,等同於屋瓦間的填縫劑。



    這裡的油性成分,號稱有50%是神經醯胺。如果這是真的,那說神經醯胺是重要的保濕成分,成立,可接受!
    但要讓屋瓦間不透風不滲水,沒到達非神經醯胺不可的地步。
    填縫劑不只有一種選擇,有很大彈性選擇度的,畢竟要填塞的只是死的角質層縫隙,對活細胞層沒有影響度也無積極貢獻度。

    異想天開的保養功效
    品牌端,對神經醯胺的恭維,豈止是保濕之星,還有更多的謬讚!譬如抗老、美白、改善皺紋、緩和異位性皮膚炎。…這實在太超現實了,但還是有人信。

    先來個俗套點的比喻,以便輕鬆瞭解。 早期,大家覺得「擦膠原蛋白,就可以救贖肌膚,讓真皮層充滿膠原蛋白,讓皮膚變得年輕豐潤」。
    後來,很多人清醒了,終於接受了「擦膠原蛋白,不可能補充膠原蛋白」的殘酷事實。除非用針劑把膠原蛋白注射到真皮層去,否則完全沒機會!擦在臉上的膠原蛋白,不過是“幫角質層吸吸水,免於乾燥的水性保濕劑”。
    那神經醯胺呢?不過是“幫角質層擋擋水,免於蒸發的油性保濕劑”

    如果說皮膚的顆粒層是道門的話,那顆粒層之上的死角質層,叫門外;顆粒層之下的活角質細胞層,叫門裡
    膠原蛋白也好、神經醯胺也罷,都只是在門外徘徊,不得其門而入的外派護衛,除了「保濕」「強化屋瓦防護效果」之外,談積極保養貢獻度,很為難啊!

    神經醯胺打哪兒來?
    皮膚的角質層哪來的神經醯胺?在哪裡製造的?你真的該好奇一下。
    神經醯胺存在人體的所有細胞中,複雜地參與了細胞功能的調節。
    神經鞘脂質(Sphingolipids),是細胞中普遍存在的生物活性成分。
    根據細胞生理學及病理學的研究,顯示:「神經醯胺在細胞發炎、細胞應激及細胞凋亡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是,要扮演這麼重要的細胞生理角色,這神經醯胺,得細胞自己製造的才管用!而且也得留在活細胞裡才有作用!當神經醯胺被發配邊疆,到死的角質層區去時,唯一的工作,就是當固牆泥,不具生理活性了。

    來瞭解下神經醯胺是怎麼來的。簡單的說,這麼強大的生化合成、多重酵素參與的工程,只有生命力旺盛的活細胞,才具備這樣的要件。
    神經醯胺的三個主要來源:
    (1)在細胞裡的內質網中合成而來。(發生位置在活細胞裡)
    (2)由細胞膜的組成分之一神經鞘磷脂(Sphingomyelin) ,透過鞘磷脂酶催化分解而來。(發生位置在活細胞裡)
    (3)已形成的神經醯胺被神經醯胺分解酶(Ceramidase)水解成神經鞘氨醇(Sphingosine)和游離脂肪酸。神經鞘氨醇重新進入神經醯胺的合成途徑,在神經醯胺合成酶的催化下,重新形成神經醯胺。(發生位置在活細胞裡)

    角質層的神經醯胺,比例為什麼特別高?
    皮膚是個對外的器官,特別是表皮層,透過細胞分化與角質化,扮演保護人體的功能。在整個表皮層的角化過程中,脂質組成的變化,確實非常具戲劇性。神經醯胺含量最高的區域,不在製造合成神經醯胺的活細胞區,而是在死角質層區。這或許就是為了讓角質層(特別是外層區)能勝任擋牆角色,細胞自然分化渾然天成的奇妙之處吧!


    這表格數據的背後,是個嚴肅的科學研究,不是隨隨便便的示意圖。但眼尖的人必然會發現,神經鞘脂質(Sphingolipids,是神經醯胺類的統稱),比例只有26.6%,不是50%。
    這是怎麼一回事?癥結在「不同的名詞,定義有所不同」。以下四個詞,都是描述「跟皮膚有關的油脂」的用詞,但意思大不同。



    1.皮脂腺脂質(Sebum)
    指的是從毛孔裡竄出的油脂,製造源是皮脂腺。
    2.角質層脂質(Stratum corneum lipids)
    指的是角質層上經常性存在的油脂,它包含了來自角質細胞分化而來,與毛孔裡竄出的皮脂長期穩定的支援。
    3.角質層細胞間層狀脂質(SC Intercellular lamellar lipids)
    指的是角質層板間層狀區的特定油脂,製造源是角質細胞。 網路、品牌、達人、專家口中說的細胞間脂質(Intercellular lipids),其實就是角質層細胞間層狀脂質。所說的含50%神經醯胺,指的就是這裡。這裡的前三大脂質成分,有神經醯胺50%、膽固醇25%、游離脂肪酸10%。
    4.表皮層脂質(Epidermal lipids)
    表皮層可得從基底層的活細胞,到最外面角質層的死細胞,整層都算啊! 事實上,神經醯胺在不同表皮層位置的占比,有很大的不同。活細胞層(基底層與棘狀層)的神經醯胺,不到4%。顆粒層的神經醯胺,不到7%。角質靠裡層不到20%。角質靠外層,則超過25%。

    神經醯胺只有一個樣嗎?
    必然很多人說不只一個樣,有分Ceramide 1,2,3,4,5,6型,或者CeramideNS,AP,EOS等等很多種。
    是有很多種沒錯,但不是化妝品界說的那五六種而已,而是有400多種。用分類的方式來說,按神經醯胺(Ceramide),是由神經鞘氨醇(有四類)脂肪酸(有三類)所組成,就可以區分出十二個類別的神經醯胺。又依神經鞘氨醇與脂肪酸,結構與鏈長的各自差異,可以組合出400種以上,存在人體細胞中的神經醯胺。

    有植物神經醯胺這種東西嗎?
    籠統的說是有的,但是神經醯胺只是神經鞘脂質(Sphingolipids)家族成員之一員;所以,嚴謹點說,是植物神經鞘脂質。也是植物細胞質膜中最豐富的脂質成分。
    保養品採用的神經醯胺,取源當然不是來自人類,也不流行從動物類來取得,必然是從植物細胞取得、或用合成的方式製得。
    又因為神經醯胺的分類,只分大項,雖一樣歸類為Ceramide I(新歸類等同於Ceramide EOS),不同鏈長的脂肪酸與神經鞘氨醇,所組合成的Ceramide I,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樣子。
    譬如,立體結構不同、分子量不同、極性溶解度不同等等。

    不同型號的神經醯胺,保濕效果差多少?
    如果從皮膚自身所擁有的神經醯胺來看,當然是分子量越大、越不容易被任何溶劑溶解、越非極性的神經醯胺,越能牢牢地卡位在角質層板間,擔負好保家衛國的任務。
    但是,從保養品由外塗擦來補「牆縫」的觀點來分析,這大分子量、根本無法找到適當溶劑溶解的非極性神經醯胺,就意味著「完全無法被利用」。
    你不能認為「把神經醯胺粉末磨成很細的粉,混合入乳霜或精華液裡」,這樣有機會把神經醯胺「塞進牆縫」!如果這樣也可以,那擦粉底、蜜粉、BB霜的「粉」,也能卡進角質層囉?
    當然不行嘛!
    所以,能被溶解的神經醯胺,必然不是「保濕最厲害的」。但不用氣餒,因為最厲害最保濕的,本來就沒辦法被以保養品來利用。

    其實,還可以注意到,很多品牌用的不是神經醯胺Ceramide,而是合成神經醯胺的材料~神經鞘氨醇(Sphingosine)。
    這皮膚上擦了神經鞘氨醇、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或糖鞘脂質(Glycosphingolipids),都沒問題都沒副作用,各國法規也都允許。但,別天真的以為這三個成分會在皮膚裡「轉變成」神經醯胺。你不能認為同時在皮膚上也塗些脂肪酸,這兩個成分就能天雷勾動地火般地合體為神經醯胺。到了死角質這一區,皮膚的所有元件,都已經到了報廢的待清除區,已無力承攬「合成神經醯胺」這麼高難度的工程了。

    你要再追問,那神經鞘氨醇、植物鞘氨醇、糖鞘脂質的保養意義是什麼?我也想知道!對於皮膚,文獻探討的幾乎都是神經醯胺。我們只能大膽臆測,這些「合成神經醯胺的原材料」與皮膚的生物相容性是好的、不排斥的。但貢獻度是什麼?如果神經醯胺的終極價值就是保濕的話,那這些原材料的價值,恐怕也沒太多優勢創造其他新價值吧!

    至於神經醯胺參與黑色素製造、主掌細胞的生存與凋亡,所以,保養品添加神經醯胺可以美白、可以抗細胞老化…,那真的是想的太美好了。這些都是神經醯胺在基底層位置的活細胞裡才具有的生理活性。這裡的神經醯胺,結構得精準正確到是人體裡那四百多種神經醯胺構型的某一個特定型。化妝品裡簡單的神經醯胺粗分類類型,根本沒機會一樣,沒機會送達工作區、沒機會參與這樣的生化運作盛會。




    1.本站文章著作權,屬【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所有。
    2.引用文章需註明【作者:張麗卿老師】、【出處:本文章之對應網址】,並且【不得改變本著作之內容】。
    3.引用文章,需先獲得本公司【書面同意】與【授權】。(敬請參考【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著作授權辦法】
    4.未依上述(2)(3)程序刊登文章,將依【侵犯著作權法】,螢幕拍照後,逕行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