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髮/潤髮/護髮,安全知多少?】 2020.11.30
多數人對洗髮、潤髮、護髮、順髮類產品,選擇的依據是「憑感覺」。別先否認,請聽我說。
香味,掌控著購買衝動指數。奔著/衝著迷人的香味而購買者最多。
滑順,掌控了人們對效果好的認知。與香味共同決定了消費者的喜愛度。
【理性】的消費者(這是我對這幫人,暫時性的美譽),對成分用料是些什麼,是很在意的!
譬如:不要矽靈、不要硫酸鹽類、不要Parabens防腐劑、不要PEG、不要丙烯醯胺、不要三乙醇胺、…。
然後呢?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如果連成分欄的成分都看不懂,或者看了胡亂解讀,這種理性也只是自欺。(譬如,把一個完整的成分名稱Amodimethicone,自行分解並定義之為矽靈;譬如,以為Sodium Laureth sulfate與Sodium lauryl sulfate,是一樣的成分;譬如,以為PEG-7 Glyceryl Cocoate是帶有PEG的成分,而Sodium Laureth sulfate是沒有PEG的成分)。
自欺者最容易被欺,最容易被假象優質所迷惑。只要新意見領袖(網紅)登高一呼、只要品牌耍點手段在文宣上引導,就信以為真了。
【理性】的消費者,其實多數也屈服於感性。
譬如:所有被黑被罵的成分,一概拒絕。但卻也不接受「洗髮精如洗碗精般的洗感」,洗後「髮絲乾澀、梳理不開、膨鬆散亂無光澤」!也不接受「潤護髮後,髮絲無滑順感、無柔軟感」!
以下讓我來說點易懂的真話給你聽~
洗髮精的主成分,是負責洗淨的清潔成分。具起泡性的清潔成分自身,不論哪一種,天然源的、石化源的、胺基酸的、植物性的,都不會自帶「潤髮或滑順利梳效果」。要洗後頭髮不打結、能梳的開、不因天氣乾燥而髮絲靜電飛揚,那就一定要有「真實的順髮成分」加入洗髮精中才可能辦得到。
真實的順髮成分,有三大類:
第一類矽氧烷類,坊間俗稱的矽靈(很針對性的指Dimethicone),只是這一類中的一個。Dimethicone的分子量有大有小,分子量小的輕滑無感,分子量大的厚重黏稠。不是所有的Dimethicone都會讓髮絲喘不過氣般的被覆蓋。
跳脫Dimethicone的其他矽氧烷類,就不太有人執拗地說那就是矽靈了,所以很多品牌,就把非矽靈的矽氧烷類,加到洗髮/潤髮/護髮品裡頭來利梳! 說真話,全部的矽氧烷類對頭髮都是安全的,不選擇矽靈只是「投你所好」罷了。
第二類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大多數的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是添加在潤髮/ 護髮品配方裡,洗髮精裡能順利添加的少。因為這類陽離子遇上洗髮精裡的主清潔成分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會互相抵銷而失效,折損了些洗淨力之外,潤髮利梳效果全無。
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最常見也最常用的有1.Behentrimonium chloride、2.Cetrimonium chloride、3.Laurtrimonium chloride、4.Steartrimonium chloride、5.Benzalkonium chloride、6.Benzethonium chloride、7.Benzalkonium saccharinate。請注意上述這七個成分,食藥署(TFDA)列為防腐劑與抗菌劑,法規允許添加量上限為0.1%,並要求加註”使用時避免接觸眼睛”的警語。但當這些成分使用於洗潤護髮時,法規卻沒有明確使用注意事項。更糟糕的是,要具有一般人認為的良好柔軟利梳效果,在潤髮乳中的添加量絕對在2.0%以上。
觀察其他國家的規範,以最常被使用於潤髮乳的Cetrimonium chloride為例,
作為防腐劑使用,上限量0.1%,臺灣、歐盟、中國,都是一樣的。
作為非防腐劑使用,
歐盟:
C16/C18停留型髮品(低於1.0%);洗去型髮品(低於2.5%)
C22停留型髮品(低於3.0%);洗去型髮品(低於5.0%)
中國:
C16/C18停留型髮品(低於0.25%);洗去型髮品(低於2.5%)
C22停留型髮品(低於0.25%);洗去型髮品(低於5.0%)
要讓潤護髮品的滑順利梳感給消費者起到讚嘆譽為「殿堂級的柔軟好梳理」,這類廉價的成分,卯起來加就絕對能使命必達。
為什麼這七個成分,可作為防腐劑使用呢?因為夠毒,可以制止微生物生長。
為什麼潤髮護髮品,不要沾到頭皮呢?因為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的毒,會刺激頭皮引起頭皮發炎。(除非你的潤護髮品裡不含上述的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有的話請遠離頭皮與眼睛)
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也不是糟到都不能碰,還是有些在結構上相對安全可以使用,當然,安全往往是拿成本換來的,他們必然比較貴些,像是Stearamidopropyl Dimethylamine、Palmitamidopropyltrimonium Chloride。
第三類陽離子聚季銨鹽類,這是第二類的救星。一樣是利用陽離子來中和靜電,但因為分子量極大,從數萬到超過百萬都有,與分子量500上下的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相比,對皮膚的刺激風險就可忽略了。所以不受法規綑綁,愛加多少就加多少。
但因為分子大,所以「對髮絲的柔軟性」沒有第二類好。但優點是這麼大的分子,不會跟清潔成分的陰離子界面活性劑硬碰硬的互傷,可以添加在洗髮精中作為矽氧烷類的滑順替代成分。
表面上看來,除了成本價格遠遠高於第二類之外,可以順利的應用在洗潤護髮品,且沒有絕對必須沖洗掉的毒性刺激問題,應該是很不錯的選擇。
聚季銨鹽類的缺點,使用上主要的問題出在添加量過多時,在頭髮上會有「積聚」反使髮絲無光澤感的髮硬現象(分子量越大越明顯)。這是第二類小分子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不會存在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點是,丙烯醯胺釋放的可能。聚季銨鹽裡有幾個編號會有丙烯醯胺釋放的可能,像是Polyquaternium-7,39。
台灣、歐盟、中國,都做了如下的規範:
化妝品的最終製品中,留置性化妝品所含Acrylamide殘留量不得超0.1ppm。用後須沖洗掉與非留置性化妝品所含Acrylamide殘留量不得超過0.5ppm。
對於髮類用品,是否一定要迴避使用Polyquaternium-7,39這種以丙烯醯胺為單體聚合而成的成分?真心覺得,這只是見仁見智的小問題。就跟髮品裡堅持不要PEG一樣,每種被合成製造出的成分(由A製作成為B),在B端都還會有微量A的殘留,只要原料品質管控得宜,符合法規要求的安全值,基本上都是沒問題的。
你或許可以「拒絕」使用石化源的、非PEG類的、非硫酸鹽類的界面活性劑,而選擇綠能的、植物的、胺基酸的界面活性劑。但理由應該是追求更優質更天然,而不是因為前者被說成都有毒而不敢碰。
至於香味,大家的認知就更為偏離事實了。
講真話,在意各種成分可能會刺激頭皮膚、可能會致癌、可能傷髮質的人,最該優先迴避的是香料。對皮膚來說,化妝品的可用成分裡,除了防腐劑之外,沒有比香料更毒的東西了。而當香料的添加濃度,又遠遠高於防腐劑時,香料對頭皮的危害,就更不能漠視。
但,不香,你根本不買單!這就是真相!
有更多人相信「精油」這玩意兒,比合成香料安全。真正的精油比合成的香料貴,這點倒是事實。但精油比香料安全,這沒根據。再說了,一瓶洗髮精的香味,若要靠精油來獨立支撐,可以感動人的香氛感大概要加1~2%。如果是一瓶500ml的玫瑰精油洗髮精,就要5~10克的精油。10克的高檔玫瑰精油,可能要價一萬元,那麼你覺得這瓶洗髮精應該要開價多少才合理?
而當你割捨不了香,無法忍受髮絲不滑順,也請放下你那「自我認知的理性」堅持,因為那顯得既可悲又可笑!
1.本站文章著作權,屬【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所有。
2.引用文章需註明【作者:張麗卿老師】、【出處:本文章之對應網址】,並且【不得改變本著作之內容】。
3.引用文章,需先獲得本公司【書面同意】與【授權】。(敬請參考【張麗卿技術顧問有限公司著作授權辦法】)
4.未依上述(2)(3)程序刊登文章,將依【侵犯著作權法】,螢幕拍照後,逕行告發。